學歷、高智商在電詐團伙面前都是小學生,有時過于自信大學教授與懵懂的小學生都是騙子的“獵物”。這些溫州女教授為100元被騙走近100萬,如果普通人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要回自己的錢呢?
被詐騙的錢怎么要回錢呢?但是詐騙分很多種,是身邊的人詐騙還是,自己所在城市被人詐騙,還是被電話詐騙,記住首先要找一個靠譜的律師來幫受害人報案,才能最大情況的挽回損失,需要通過司法途徑來追回被騙的錢財的,需要由司法機關調查取證,并對有關財產的流向進行控制。公安機關也需要及時通過凍結財產、查封扣押的方式來追繳財產,但如果沒有可執行的財產,則是無法追回的。根據《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解釋》有關規定:
第九條 案發后查封、扣押、凍結在案的詐騙財物及其孳息,權屬明確的,應當發還被害人;權屬不明確的,可按被騙款物占查封、扣押、凍結在案的財物及其孳息總額的比例發還被害人,但已獲退賠的應予扣除。
第十條 行為人已將詐騙財物用于清償債務或者轉讓給他人,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,應當依法追繳:
(一)對方明知是詐騙財物而收取的;
(二)對方無償取得詐騙財物的;
(三)對方以明顯低于市場的價格取得詐騙財物的;
(四)對方取得詐騙財物系源于非法債務或者違法犯罪活動的。
他人善意取得詐騙財物的,不予追繳。
“你好,我是支付寶官方理賠人員,可以給您提供100元的賠償款。”接到這通禮貌的理賠電話后,溫州某大學女教授鄭女士(化姓)逐步被拉入陷阱,損失近100萬元。9月11日,記者從溫州市反詐中心了解到,甌海警方已接到這起警情,希望廣大市民能引以為戒。
鄭女士稱,事發當天她本來有事需要出門,可突然接到那通理賠電話,對方說她之前網購的蒸鍋有質量問題,按照工作流程,他們可以支付100元的賠償款。
“我說自己有事要忙,這100元就不要了。但那個‘理賠人員’說,他們支付寶的理賠渠道已經開通了,如果我沒按要求收下賠償款,那么支付寶每個月會扣除我500元的余額,我覺得很冤枉。后來對方說,理賠程序只需要一兩分鐘,還專門有人幫助我,我就答應了。”鄭女士回憶。
接下來,“理賠人員”詢問了鄭女士給支付寶賬戶綁定了幾個銀行賬戶以及是否有下載“騰訊會議”APP等信息。在得知鄭女士因工作需要已經下載了“騰訊會議”APP后,“理賠人員”又要求她使用“騰訊會議”APP的共享屏幕功能,這樣“理賠人員”就可以遠程控制她的手機屏幕。
這一特殊要求立即引起了鄭女士的警覺,她連忙質問對方為何要“共享屏幕”?
為打消鄭女士的顧慮,“理賠人員”給她發來自己的工作信息以及身份證照片等證明材料。在“理賠人員”新一輪話術下,鄭女士漸漸相信了對方。
誘導她輸入“驗證碼”
三家銀行近百萬存款被轉走
隨后,在“理賠人員”的誘導下,鄭女士打開了一家銀行賬戶的轉賬頁面,對方給她發來一組銀行卡賬號及用戶名,還說她接下來會收到“驗證碼”,只需要把“驗證碼”輸入到轉賬頁面金額一欄就行了。
沒多久,鄭女士收到一組6位數的“驗證碼”,她將其輸入到金額一欄,并通過APP刷臉功能驗證通過。
這時,“理賠人員”說,鄭女士的操作有問題,后臺沒有通過理賠程序,需要鄭女士換一家銀行的APP再進行類似的操作。
這一次,鄭女士收到一組“29”開頭的“驗證碼”,她再次輸入到金額一欄?墒,“理賠人員”說這次依然沒能通過后臺的相關程序,他還問鄭女士有沒有其他銀行的賬戶。
已被洗腦的鄭女士又點開了一家銀行的轉賬頁面,按照對方要求輸入了一組“19”開頭的“驗證碼”。很快,她收到這家銀行的短信提醒,稱她向某個陌生賬戶轉賬19萬多元。
“我馬上覺得不對勁了,就問他們,不是說賠給我100元嗎?怎么還要我轉出19萬元?”鄭女士說,對方沒有回答她的問題,還掛斷了電話,她意識到自己被騙了,立馬趕到銀行了解情況。
銀行工作人員解釋,鄭女士是遭遇了電信網絡詐騙,她之前還有兩筆轉賬,一筆是40多萬元,另一筆是29萬多元,這兩筆款項原本存在兩家不同的銀行,鄭女士在這兩家銀行都沒有開通短信提醒業務。隨后銀行工作人員替鄭女士報了警。
鄭女士說,她前后被騙99.6萬多元,這些都是她一輩子省吃儉用的積蓄。
網友說:我接電話,問是誰,只要不是我認識的人,立即掛斷。不浪費彼此時間。
我們用專業的法律知識,相似判例來幫您解答,快速達成您的訴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