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月5日,重慶市檢察院召開新聞發布會,首次發布《重慶檢察機關民事虛假訴訟監督白皮書(2020—2023)》(以下簡稱《白皮書》),并公布了4個典型案例。
虛假訴訟俗稱“打假官司”,指當事人單方或者與他人惡意串通,采取偽造證據、虛假陳述等手段,以捏造的事實提起訴訟,使法院作出錯誤裁判,侵害國家利益、社會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。
《白皮書》顯示,2020年以來,全市檢察機關共辦理民事虛假訴訟監督案件1130件,其中,提出抗訴321件,提出再審檢察建議364件,發出審判程序違法和執行監督檢察建議26件,發出社會治理檢察建議27件,移送違法違紀線索44件,追究當事人、訴訟參與人刑事責任51人,法院作出司法懲戒7人。有4個案件分別被最高檢評為“虛假訴訟領域依職權監督典型案例”“虛假仲裁、虛假公證監督典型案例”“民事再審檢察建議典型案例”等。
據了解,當前我市民事虛假訴訟監督案件受理數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,在2022年達到頂峰,2023年有所回落!栋灼凤@示:從案件類型看,民事生效裁判結果監督案件最多,占比92.4%,在民事虛假訴訟監督工作中居于基礎性地位;從監督層級看,基層檢察院辦理監督案件最多,提出監督意見占全市結案數的59.6%;從受理方式看,對民事虛假訴訟案件,檢察機關以依職權啟動監督為主,占比89.8%;從案由分布看,民間借貸、勞動爭議仍是虛假訴訟的高發領域,其中,民間借貸案件占比63.2%,勞動爭議案件占比16.8%。隨著社會經濟發展,虛假訴訟開始向金融借款、股權轉讓、破產債權確認等新領域延伸,涉虛假勞動仲裁、虛假公證債權文書案件也有所顯現。
針對當前我市民事虛假訴訟監督案件的特點,我市檢察機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開展監督工作。比如,從個案監督到類案監督。檢察機關主動跟上、適應數字化發展大勢,依托智慧民事檢察監督平臺,充分挖掘、用好大數據,形成“智能排查—人工審查—深入調查—移送偵查—裁判監督”的虛假訴訟監督模式,有效解決線索發現難題。(新重慶-重慶日報記者郭曉靜張莎)
我們用專業的法律知識,相似判例來幫您解答,快速達成您的訴求